继创业板之后,国际板是中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又一大动作。
在今年5月的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一句“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的高调表态,令国际板顿显“呼之欲出”之态。但据知情人透露,目前监管部门对于国际板的筹备工作节奏已相对放缓。这无疑让国际板推出的时间安排更显迷离。
何谓国际板
“国际版其实就是一个为海外公司提供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份的二级市场,和现有的其他二级市场板块没什么特别大的差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周业安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更通俗地说,国际版就是境外企业在中国A股发行上市的板块,源于这些企业的“境外”属性被划定为“国际板”。
西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剑辉指出,“推出国际板的初衷是希望内地的资本市场能够像纽约、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资本市场一样,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市场。”王剑辉认为,更为具体的目标是完善国外来华直接投资机制,促进资本流动。“愿意来中国上市的境外公司应该是那些在华有业务,且有业务扩张或融资需求的公司。”
关于国际板上市公司的条件,有媒体报道称,必须境外上市满3年,发行前6个月月均总市值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之和不低于30亿元,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不低于10亿元。
有消息称,首批国际板上市公司将采取CDR(中国存托凭证)方式,即在境外上市公司将部分已发行上市的股票托管在当地保管银行,由中国境内的存托银行发行、在境内A股市场上市、以人民币交易结算、供境内投资者买卖的投资方式。
时机成熟论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中提到,设立国际板对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A股市场国际化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排名居世界前列,上市公司数量和投资者账户数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且交易所的技术设备、信息披露和交易监控等方面均具备了容纳境外企业上市和交易的技术实力,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初步具备了设立国际板的条件。
有业内人士将推出国际板的积极意义总结为几个“有利于”有利于引入竞争,迫使国内企业更加规范,能进一步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加中国股市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拓宽投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成熟。
专家认为,国际板的推出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在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仍然严格管制的条件下,国际板的推出,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变相的“可兑换”,相当于变相放松资本管制。
同时,有不少专家指出,国际板的人民币交易规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在国际板上市的境外公司将获得人民币融资,所有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机构包括外资机构,也必须以人民币交易并清算、结算。推出国际板,无疑将推动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全球流动货币的进程。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表示,目前推出国际板,已不存在实质性法律障碍;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也表示,在推出国际板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市场、会计、技术准备四大条件方面,上海已基本具备;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负责人也在多个场合表示,推出国际板的相关条件已经具备。
延后推出论
但也有学者认为,推出国际板相当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若优质且估值低的欧美蓝筹公司进入国际板,将使A股同类公司相形见绌。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便在其博客连续撰文,《建议“国际板”长期推迟,让更多中国企业上市》,《近期推出“国际板”弊端极大》、《中国近期推出国际板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伤害》、《国际板推出要三思而行!》等多篇博文,指出“要实事求是,一定要按照中国的国情来决定国际板推出时机,必须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完全自由兑换,国家股法人股全流通,货币政策中性且国内外股价基本持平时方可推出,现在还无这些条件。现在急于推出,于我国极端不利。”《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虽然多方肯定了推出国际板的积极意义,但蓝皮书亦直言,国际板的推出需要市场的配合,当市场处于上行阶段的过程中,推出国际板更为有利。而现在看来,市场配合显然欠佳。
著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叶檀也曾在其微博上表示,国际板的规模可以控制,不会失控。从目前来看,上市公司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优质,经过市场考验;二是深度参与中国市场,与中国经济有密切关系。但这些公司有可能成长期已过,届时在国际板上市,内地投资者吃不到最甜的部分。
周业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板受制于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时间表,目前估计不会推出。在推出的初期阶段,估计只能有限地展开试点交易。“国际板上市初期,对A股市场的冲击不会太大。假设有20家企业,以每家几十亿元的融资规模算,总计也就二百多个亿。就整个A股市场而言,仍算是份额较小的一块”,王剑辉说。
但王剑辉进一步分析指出,随着欧美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海外跨国公司的对外拓张能力和意愿可能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境外公司的融资需求也相对较强。“我们现在招来的也许是凤凰也许是鸡”,王剑辉形象的比喻,受到经济大环境的拖累,公司的经营稳定性也将受到波及,此时若推出国际板恐难吸引到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如果经济环境不改善的话,推出的步伐可能会放缓。
经济学家吴东华发表的博文持有类似观点。他指出,国际板推迟开张并非坏事。“很明显,真正的泡沫地雷在美欧500强企业尤其是金融业中。若等到A股上行时、美欧银行业诉讼风险释放后,国际板将与风险拜拜。”
吴东华认为,“国际板参与的币种以美元为宜,离岸人民币将通过特殊通道回归大陆国际板,人民币换回美元炒股。如此,庞大的美元外储这个烫手山芋将被抛给参与国际板的炒股者。”
而关于外国公司在香港证交所上市与在上海国际板上市有何区别时,周业安认为,“显然有竞争关系,但香港的金融自由度更高,并且是遵循英美的习惯法系,所以对公司上市更为有利。如果上海国际板试图提高竞争力,恐怕需要在制度上的大幅度创新。”
无论怎样,面对风云莫测的国际经济环境,如果走好国际板这盘棋,牵动着每个资本市场参与者的神经。
本文地址://ipo.askci.com/2011-10/26/17220109015728.shtml